历史对崇祯皇帝的真实评价是什么

生活时间:2024-05-05 07:55:22
最佳答案

崇祯帝曾经说:“君非亡国之君,臣皆亡国之臣。”可见崇祯帝认为自己一生并没有多大错误,反而是朝臣误了国。可这“误国之臣”究竟是谁起用的?真可谓“用此亡国之君即凿然亡国之君也”。

历史上对崇祯皇帝的评价褒贬不一,有将他奉为明君的,也有将他奉为暴君的,但这些回答大部分都是泛泛而谈,总觉得不真实,那么我今天就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详细说明,见微知著。

识人不清,刚愎自用

崇祯在位17年,时间不长也不短,但任用的宰相数量却是历代罕见。在这17年中,他一共起用了50位宰相。宋朝960年开国到元祐1094年,一百三十四年间才一共用了51位宰相,这厢对比之后,就可以看出崇祯帝对于宰辅的更替有多频繁。

说了数量,我们再来看质量。

崇祯帝最初是起用了一些天启年间所遗留下来的阉党,这些阉党依附于当朝的宦官派系,宦官、阉党把持朝政,这本来就是很大的隐患。后来崇祯帝在这些人之中挑选合自己心意的人,这时候温体仁、周延儒就上场了,其中温体仁更是谄媚崇祯帝,深得崇祯帝信任,攻讦贤臣,祸乱朝纲。《奸臣传》里温体仁、周延儒的大名登记在册,人所共知。

短短17年,“收获”两位奸臣,这在明代本朝历史也是少有。胡惟庸、陈瑛、严嵩这三位被打入奸臣行列的宰相,出现的时间间隔也长达二百几十年……除此之外,崇祯年间刑部更换了17位尚书,并且多数不得善终,比如刘之凤,忠心耿耿,心系黎民,敢于上谏,遭受周延儒记恨报复,再加上魏忠贤余党落井下石,被下狱定了绞刑,刘之凤上书自白,崇祯帝不予理会,最终冤死狱中。

兵部尚书这个职位上也有多人被下狱冤死。

亲小人而远贤臣,人人自危

“帝初甚向之,关门兵以缺饷鼓噪,帝意责户部,而鸿训请发帑三十万示不测恩,由是失帝指。”

刘鸿训在崇祯元年(1628年)被钦点进入内阁,刚开始挺受崇祯帝欣赏和倚重,后来士兵因为拿不到兵饷而喧闹,崇祯帝想要呵斥户部失责,刘鸿训却上书皇帝让他拿出自己私库的钱给士兵发兵饷以示君恩,刘鸿训本是一心为民,却不想崇祯帝是个小气的君王,不舍得用自己的钱发兵饷,他的这一提议触动了崇祯帝的利益,惹得崇祯帝不高兴。

刘鸿训在内阁做事,锐意进取,大刀阔斧,议事时常与崇祯的意见不同,议事完毕后对人说:“皇帝毕竟是年轻的君王啊。”这话让崇祯帝给知道了,他怀恨在心,找机会要将刘鸿训置于死地,幸而有多位大臣力保,才留得性命,被贬去了代州守卫边防,最后也死在了代州。

可见崇祯帝不是一位心胸宽广的君王,他不能容忍大臣对他的一点点评价,即使是治世能臣也难逃一死。

“至崇祯朝遂以亡明,盖由外困于建州,内民生日蹙故耳。”

多位贤臣的相继死亡,让崇祯帝身边聚集了大批卑劣小人,谄媚君王,获取利益。

勤勤恳恳,励精图治

以上两点,我们谈论了崇祯帝性格上的一些缺陷,以及一些负面评价,但是崇祯帝在位期间,也做了一些实事,比如:

修撰了《崇祯历书》,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资料;

称帝初期铲除前朝奸佞魏忠贤等人,整顿了吏治;

一生勤勤恳恳,励精图治想要中兴大明朝。

志向很美好,只是没有治世之才。

总得来说,“思宗而在万历之前,非亡国之君也,在天启之后,则必亡而已矣。”(孟森)

崇祯帝也是一位被时代所裹挟着前行的君王。

参考资料:《明史讲义》

如果对你有用,就请右下角点个赞关注一下吧!(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)

相关推荐
CopyRight © 2020-2024 阅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2022079352号 站务邮箱: shanbaike@qq.com